烏克蘭總統

星期透視/烏克蘭危機與芬蘭化抉擇

 
烏克蘭總統媒體辦公室發布照片顯示,總統澤倫斯基26日在首都基輔市中心透過智慧型手機對全國人民發表講話。美聯社
                                                                                                                                                     烏克蘭總統媒體辦公室發布照片顯示,總統澤倫斯基26日在首都基輔市中心透過智慧型手機對全國人民發表講話。美聯社
烏克蘭危機進入關鍵階段。俄羅斯的閃電式攻擊勢如破竹,已快速攻抵首都基輔附近。由於雙方實力懸殊,俄軍兵臨城下,在美國與歐盟各國迄今仍拒絕出兵援烏國的孤危處境下,澤倫斯基總統除了接受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之外,恐怕已無其他更佳的選擇。 

澤倫斯基為了保持尊嚴、維繫和平,並減少傷亡,只能接受「非軍事化」、「去納粹化」和「中立化」的方案,並選擇「芬蘭化」的政策方向,及早結束危機,讓烏克蘭成為東、西間的和解之橋,而非西方對抗俄羅斯的戰略前沿。換言之,一方面不再尋求加入北約,另一方面則積極改善烏俄關係,避免再度與強鄰攤牌。

 

但是,「芬蘭化」政策卻非唾手可得,更非一蹴可及。根據冷戰時期,芬蘭人在蘇聯與西方兩大集團之間,長期維持中立、和平,落實繁榮與民主的成功經驗,以下條件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它要得到美國和歐盟的默許。如果美方拒絕,並支持烏克蘭強硬派和新納粹分子頑抗到底,甚至鼓勵民眾拿起武器進行巷戰,或推動持續性的游擊戰,那就可能形成長期戰爭局面,使烏克蘭成為焦土,而俄、烏之間的衝突在短期內恐難以化解。

 

其次,俄軍必須高度節制,避免惡形惡狀,造成過多民眾傷亡,釀就更深一層的族群仇恨,使戰後的維穩工作與和解任務難以推動。由於過去烏、俄間的民族嫌隙已深,再加上在此次危機中烏克蘭人陷入孤立無助的困境,勢將形成一種集體性的焦慮感與挫敗情緒,烏國民眾若持續這樣的負面心理狀態,並拒絕中立化的和解方向,則「芬蘭化」政策就將難以落實。

 

再者,過去「芬蘭化」政策的成功推動,與連續幾位芬蘭國家領袖的穩重、睿智、超越黨派,舉國一致對外的共同優勢,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其中,包括擔任「芬蘭統帥」的馬達漢(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以及長期擔任總統(一九四六至五六;一九五六至八二)的帕錫基威(Juho Kusti Paasikivi)、柯克能(Urho Kaleva Kekkonen)等人,都是對蘇聯和俄羅斯暸如指掌的超黨派人物。他們在國內外的高度聲望和成熟的政治技巧,引導芬蘭度過多次危機的考驗,最後終底於成。

 

但目前烏克蘭政局卻是高度分立、嚴重腐化,而且民怨深重。如果澤倫斯基和他的同僚,以及未來的後繼者不能排除萬難、凝聚共識、一致對外,則「芬蘭化」任務恐將難以實踐。

 

由此看來,烏、俄之間的衝突,一旦升高為流血戰爭,就很難透過和平途徑與和解步驟,得到妥適的安排。

 

如果烏克蘭危機不能及時化解,不能汲取「芬蘭化」的智慧與教訓,而美國與北約又決定在這次「代理人戰爭」遇挫之後,激化反俄羅斯的戰略布局,則其結果恐將進一步的惡化為東、西對抗的危局,不可不慎!(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