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戰爭這件事,反戰是普世價值,也是基本人性。然而面對烏俄戰火延燒,有人藉機號召激情演出、有人藉勢藉端火上加油,讓平民百姓心情焦慮不安,這樣的氛圍並非好事,除了身為政府與執政黨應審視檢討之外,所有人更應思考是否該「靜下來、想一想」!
回顧蘇貞昌在立法院備詢台上持續反質詢在野黨立委,涉及烏俄戰爭的對話總是充滿火藥味,其中一次更直接要求在野黨立委應大聲說出來譴責俄羅斯。大權在握的行政院卻要在野黨宣示譴責俄羅斯?一方面讓行政院顯得顢頇與無能,另一方面也讓蔡英文總統多次呼籲團結一致的說法顯得虛假與無力。如何適時宣示反戰、反入侵?執政黨當然要扛起責任並研判國際局勢,然後做出代表全民的正式作為!
如果所有人都「靜下來、想一想」,就會發現民進黨政府的諸多激進衝撞作為,呈現出不恰當、不合理、不合乎人性等未顧全大局的思維,甚至是狂踩紅線、頻試底線的『中二』特質模式。國際情勢詭譎,烏俄戰爭是現在進行式,日前則是美中貿易戰。而這些年來,兩岸局勢更是處於築起高牆的急凍狀況,身為行政首長的蘇貞昌也曾說了假使兩岸開戰,就算拿掃帚也要拚,刻意表現出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的帥氣?
但如果「靜下來、想一想」會發現面對戰事,須維持運作的政府團隊,以及高喊會投入戰場的立委諸公們,屆時將受到誰的保護?當然是站上前線來保家衛國的青年學子、年輕世代。更嚴格來說,面對政府徵召令、都要上戰場,所以有研究單位曾做出願不願意上戰場?願不願意讓家人投入征戰?諸如此類的民意調查,除了測試熱血濃度之外,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面對烏俄戰爭,政府開始進行強度高的十四天教召,但也有人急著抓戰犯、質疑哪任總統讓義務役期時間縮短。但如果「靜下來、想一想」會知道,整個兵役改變,是為體恤長達兩年兵役造成的負擔,以及架構在兩岸自九二共識後解凍期間的氛圍下。簡單來說,這是共業。所以不用推卸、而是該共同承擔、一起面對。
四月中旬帛琉主辦「我們的海洋大會OOC」,據立法院質詢獲悉,協辦方美國因為不希望徒增中國壓力變數,建議我方避免用正式國名、國旗等有主權象徵的符號,更希望不要提及總統特使等職稱。對此國際現實現況,如果「靜下來、想一想」就能理解到所謂的美國思維及國際現實,當然也無須懷憂喪志、滅自己威風。
靜下來、想一想!靜思語、靜思行,靜思後再說再做,會是當前最好的調整心態!靜下來並細讀兩本書籍:《快思慢想Thinking,fast and slow》註1以及《失控的群體思維The Power of Others》註2,就如同民進黨政府總處在躁動善變的行事風格,更頻繁操作群眾心理,讓人民、政黨、社會、家庭或同儕間出現嚴重分化與衝突。
真心期待從政府、執政黨到所有在野黨,大家都該靜下來。只有「靜下來、想一想」,才能朝事緩則圓目標以及排除紛爭歧見方向前進。有靜思語錄中寫到:「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真正希望讓台灣最美麗的風景能持續且深刻地存在著。
註1:
《快思慢想Thinking,fast and slow》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著作,被稱為「行為經濟學」(behavioural economics)之父。將人的大腦劃分為兩套系統:系統一就像是一個躁動的青少年,善變、容易分心、缺乏自覺,經常導致我們直覺行事,犯下錯誤(前面幾的例子,就都是系統一運作的結果);系統二則是比較深思熟慮、謹慎行事。人們對於所有發生的事情,幾乎都會有直覺的感受和印象。學者認為,人會在還不熟悉對方的時候,就做出喜不喜歡的判斷;也會沒由來地信任或不信任某人;或是在還沒深入了解某家企業的經營狀況時,就認定這家公司做得起來。這是要做出好決定最困難的地方:在做決定之前,必須多看、多聽、多想,但是人往往認為自己已經可以下判斷了。也就是說,在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候,有人認為要相信直覺,但是直覺也常常靠不住。
註2:
《失控的群體思維The Power of Others》是英國皇家學會首席研究員麥可.龐德(Michael Bond)著作。特別針對《群眾心理學》被極權主義派奉為圭臬,如列寧、史達林、墨索里尼、希特勒等人熱切服膺提及的催眠作用、匿名、集體心理等概念,並透過認同肯定(affirmation)、反覆宣傳(repetition)、傳播擴散(contagion)三樣工具來使群眾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