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國民黨中央直接徵召侯友宜參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作者/ 周陽山
國民黨中央為了加速提名便宜行事,繞過了初選程序,直接徵召侯友宜參選;原先是一團和氣,現在卻面臨了新考驗。不但許多深藍的支持者不買帳,而民調的支持率更一口氣跌到排行第三,前景不再樂觀。
面對這樣的頹勢和隱憂,儘管國民黨高層已採取補救措施,企圖彙聚大咖的支持,以期整合派系、重整旗鼓。但這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性問題,那就是當前的困境是源於支持群眾的自主意願和民主程序正當性的不足,只有藉助戰略布局的重整,確實掌握兩岸動向與國際情勢,而非僅僅著眼於派系人脈的整合,才有可能真正的救危與應急。
依照目前的民意動向,綠營賴淸德的支持率在三成八到四成二之間,能擴張多少還有待持續觀察。而白營柯文哲的主要支持者,在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的青年世代,至少有四成以上。相對的,侯友宜在年輕人的選票中卻明顯處於劣勢,如果原先的藍營支持者,尤其是外省選民心不甘情不願「含淚投票」,大選的勝面不容樂估。
進一步分析,如果柯文哲的選民支持率超過一成五以上,或者取得了郭台銘的支持,侯友宜就很難勝選了。基於此,選戰策略也就具備關鍵的意義。
目前,賴的作法是呼籲兩岸和平,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拉一票算一票。柯的策略則是以金門為中心,號召兩岸一家親,主張興建金廈大橋,以期化干戈為玉帛。至於侯友宜則著眼於中間選民,既反台獨又不支持一國兩制,對改善兩岸關係的態度十分謹慎,而認同九二共識的立場也比較模糊。很顯然,他對深藍支持者仍然信心滿滿,不以為意。但這是嚴重的誤判和失策!
究其實,不管是國民黨中央或侯友宜陣營,在經歷了「換柱」和「抑韓」風波後,已不具備統合藍營的全方位實力,遑論對岸的肯定與支持。而大陸方面的涉台機制,也不再無分軒輊、一味認可藍營的候選人。
由於中美雙方的大國博弈已進入嶄新階段,鬥爭日益激烈,無論是藍綠白任何一方政治人物,美方的支持與默許未必是勝選的保障,更不可能為大陸方面輕易的接納。這是「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政治宿命,除非候選人有足夠的智慧和底氣,否則左右逢迎、投機取巧的結果,恐怕只會自曝其短、自貽伊戚。
由此看來,侯友宜陣營必須從中美關係與兩岸大局的角度審慎思考,深自蘊釀,重新擬定選戰策略,以穩定選民支持的基本盤為首要考量。
至於爭取中間選民板塊的規劃,則應該是在今年秋冬之交,選舉情勢穩定之後再作另類思考。這樣的精算與盤整,是挽救當前頹勢的必要措施。若再首鼠兩端,顧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坐失先機,那就很難掌握勝算了。
(作者為政治學者,曾任立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