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擬「3方向」、百億基金加速新藥審查給付…能解決癌友困境?專家這樣看】
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開業藥師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回應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學名藥占國人用藥量的7成,但僅占健保申報價格的4成,「這是因為醫院進價的藥價差較大,以及有些老藥因藥價過低退出台灣市場的因素,並不像國外用學名藥可以節省健保支出,所以醫院使用學名藥較多,並沒有對節省健保費用有任何幫助。」
而為了鼓勵廠商生產學名藥,計畫開放給予前2至4張藥證較高的給付價格,希望健保能因此挹注更多新藥。沈采穎也質疑,「意思是過了專利期的藥價不會大砍?在三同(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狀況下要如何制定較高的給付價?」
沈采穎指出,首發藥在台製造當然對病人來說若現有的藥治療療效不好,有新藥可幫助病人的疾病治療的確是好事,「在健保低藥價的政策下,對藥廠的營運會有幫助,但給予較好的健保價必需有個標準,否則藥廠會不想製造便宜沒錢賺的藥,反而會讓缺藥雪上加霜。」
她擔憂,這個制度實施後競爭力較弱的藥廠將會被淘汰,「是否會造成一般藥品的缺藥雪上加霜?是政府必需全面性考量的。」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2040 )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2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