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官員26日指出,已有超過12萬名烏克蘭人前往鄰國避難,主要目的地為波蘭和摩爾多瓦。圖為基輔地鐵站裡避難的烏克蘭平民。(美聯社)

中美俄新三角關係

20:422022/02/28 言論 何振盛

聯合國官員26日指出,已有超過12萬名烏克蘭人前往鄰國避難,主要目的地為波蘭和摩爾多瓦。圖為基輔地鐵站裡避難的烏克蘭平民。(美聯社)
聯合國官員26日指出,已有超過12萬名烏克蘭人前往鄰國避難,主要目的地為波蘭和摩爾多瓦。圖為基輔地鐵站裡避難的烏克蘭平民。(美聯社)

聯合國官員26日指出,已有超過12萬名烏克蘭人前往鄰國避難,主要目的地為波蘭和摩爾多瓦。圖為基輔地鐵站裡避難的烏克蘭平民。(美聯社)

俄烏交火迄今5日,雙方戰況陷入膠著,可以想見坐困克里姆林宮的強人普丁是何等的焦躁不安;而烏克蘭人民的痛苦磨難也不知何時方休。隨著美歐諸國對烏支援行動的具體化以及對俄制裁手段的加重升級,原本打算在攻下基輔後逼烏國簽訂城下之盟的俄方,也不得不在進退維谷之際提前與烏方談判。

面對談判,俄烏雙方均有籌碼,也有弱點。烏克蘭依恃的是美歐諸國逐漸增強的實質援助與本國人民高昂的抗敵意志,使得唯恐重蹈深陷阿富汗與喬治亞戰爭泥淖的俄方不能無所忌憚。俄羅斯所仰賴的則是壓倒性的綜合國力與軍力,以及毀滅性的核武威嚇力量,加上戰場在敵方境內,倘若戰事拖延,飽經戰火蹂躪的國土勢成廢墟,烏國想要復原談何容易?

雙方的籌碼也正是對方的弱點,照道理應有交換妥協之處。問題是普丁興師問罪的主要理由是「國家安全」,對於親西方的澤倫斯基政府將加入北約入憲,以及脫俄入歐的種種作為難以釋懷,甚至欲以軍事上的「斬首行動」去之而後快,期待雙方藉由談判達成妥協性的停火協議,即使並非不可能的任務,恐怕也是耗時費力的艱鉅工程。

在俄烏雙方交叉運用和戰兩手策略的同時,明顯牽動國際秩序的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尤其值得關注。美國自歐巴馬時代啟動重返印太序幕後,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即為兩黨菁英的共識,川普時代激進的圍堵中國策略到拜登上任後拉幫結派的制中模式,均為陷入孤立的中國提供破繭脫困的充分動機。

加上拜登政府仍未擺脫冷戰時期東西集團對抗的舊思維,仍將俄羅斯視為最具威脅的假想敵,不僅默許且暗自鼓勵北約納入前東歐共產國家的五次東擴行為,造成俄羅斯的安全疑慮,也形塑了中俄聯手制美的友好同盟關係。

此次俄羅斯揮師西征烏克蘭,西方政界與傳媒將其定調為「侵略」,但若從中美俄大三角關係觀之,實則印證墨菲定律下的心理效應。美國及其北約盟國越是害怕俄羅斯的軍事威脅,越想向東擴張勢力範圍來阻遏俄國,其結果反而激怒俄國先發制人,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以求建立緩衝區或藩籬來保障該國的安全。俄烏戰爭的爆發,難道不是一種自證預言的結果?

當烏克蘭面臨俄軍壓境的危急存亡之秋,外界好奇美國如何將其平時對友邦「堅若磐石」的安全保證化為具體行動?熟料在戰況最為激烈的首日,美國總統拜登重申不會派遣一兵一卒赴烏作戰,只是採取緩不濟急的外交途徑與經濟制裁,而當時軍事專家們預測烏國首都基輔將在96小時內淪陷。難怪美國前總統川普也直言批評拜登政府的消極作為,並示警「烏克蘭災難」之後,下一個就是台灣。

在外交折衝上,果如一般預料,聯合國安理會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議文在俄國動用否決權後無法通過。惟美歐在俄烏戰事陷入膠著後,又打算採取「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互毀式金融制裁措施,亦即將俄國特定銀行逐出SWIFT支付體系,藉此凍結俄國外匯存底並影響其對外交易。若干媒體將中國在安理會表決時的棄權以及在SWIFT案上的緘默,視為中俄友好關係的鬆動以及美國外交上的勝利,實則是過度簡化與天真的想法。

事實上,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已清楚表示,「不贊成用制裁手段解決問題,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北京認為俄羅斯的安全訴求應得到妥善處理,並支持一切緩和局勢的努力。在考量政治現實與國家利益的前提下,中國沒有必要選邊站。但在借鏡俄羅斯被逐出SWIFT支付體系的案例上,反而促使俄、中未來加緊合作開發SPFS和CIPS等替代性的支付系統,而形成更密切的友好同盟關係,進而撼動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台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理事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