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總統馬克宏結束對華訪問,公開表達歐洲各國尋求戰略自主,讓歐盟成為「第三強權」,以及減少對美依賴,不隨美國起舞,不輕易介入中美競爭與台海衝突的立場。馬克宏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在武器和能源上日益依賴美國,今後必須減少「美元的治外法權」,也就是各國考慮的減持美債,進一步「去美元化」。
這是拜登政府在銀行破產與金融危機之後面臨的新挑戰,同時也反映歐洲領導人對美國霸權主義的質疑。雖然許多親美人士對馬克宏表達不滿,但卻凸顯了歐洲政壇對美國領導角色日趨分歧的現實。如果從中東歐地區的現況進一步分析,俄烏戰爭的挑戰與美國角色的爭議,確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筆者近期親赴中東歐各國,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以及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實地參訪,歷經廿餘日,看到了一些特殊現象。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中東歐地區的經濟衰退現象十分嚴峻。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布,以及捷克古城烏魯木茨和契斯庫倫洛夫,大馬路旁的商家有1/4到1/3歇業。旅客大幅度減少,不及過去的一半。許多旅館關門,有不少四星級酒店的房價降到每晚不及100歐元,只求慘淡經營。
至於倖存的商店和餐廳為了維持生計,削價競爭,物價不增反降。儘管能源危機帶來了通貨膨脹,但在義大利水都威尼斯和古城維洛那,大部分餐廳將餐費壓低至10歐元以下,許多店家仍然門可羅雀。歐洲本地生產的皮包、服飾,售價竟然比4、5年前還要低2成以上。至於超市裡的日常生活用品,眾多來自中國大陸和東盟地區,「東升西降」已成為事實!
在德國東部名城德勒斯登,昔日繁華的商店街盛況不再,市面上蕭條冷清。至於接納烏克蘭難民最多的波蘭,在首都華沙、古都克拉考和鄰近捷克的卡托維茲,並未看到難民隊伍和乞討人群,顯現社會福利措施與就業扶助政策已有具體成效。這也凸顯了與斯拉夫民族同文同種的烏克蘭人,目前在東歐地區普遍受到接納。這與2015年前後來自北非、中亞和中東的穆斯林難民備受紛擾,甚至面臨排斥的處境,迥然不同。
但是,中東歐的基礎建設卻是明顯不足,而且逐漸衰敗。經過了30多年的民主化與市場轉型,號稱「新歐洲」的中東歐無論是鐵路、公路、車站等交通設施仍然十分落後,而且效率低下,與西歐的差距甚大。歐盟與美國對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所做的支援和承諾,可說是口惠而實不至!
在這樣的處境下,除非拜登政府改弦更張,降低美國油價,並協助中東歐各國改善基礎建設,積極抒困;否則歐洲各國尋求自主,另謀生路,減少對美依賴的新趨勢,終將不可避免。